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人民日报》推出特别报道,用8个整版解读内蒙古

2017-09-08 活力内蒙古


  为迎接党的十九大,《人民日报》推出特别报道《砥砺奋进的5年》。在今天的“内蒙古篇”中,《人民日报》用了8个版全面解读了内蒙古5年来在各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下面就跟活力君一睹为快吧……想看完整报道,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特别报道中还刊出了李纪恒书记的署名文章和记者对布小林主席的专访。看看他们都说了些什么……


李纪恒:守望相助 努力建设亮丽内蒙古

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内蒙古考察指导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我们守望相助,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为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题词“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如浩荡东风吹拂万里草原,给内蒙古各族人民以巨大鼓舞,为自治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区上下汇聚起建设美好家园、实现伟大梦想的磅礴力量。

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切实把对党忠诚体现在坚决贯彻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上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闪耀着灿烂的思想光芒,蕴含着强大的真理力量,是引领我们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工作之所以不断迈上新台阶,根本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就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引。

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我们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切实增强“四个意识”,牢固树立“四个自信”,不断深化拥护核心、维护核心、服从核心、紧跟核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我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造性开展工作,切实把对党忠诚体现在坚决贯彻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上,体现在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上。

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我们成功召开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规划了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目标和路径,开启了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新征程,全区各项事业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祖国北疆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亮丽风景。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要求我们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抓好农牧业和牧区工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搞好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创新,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在经济转型升级上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转变发展方式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我们立足区情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五个结合”“五个融入”的重要指示精神,下决心减少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加快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6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7.4万元,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为8.8∶48.7∶42.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能源、冶金建材、化工、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焕发新活力,挖煤卖煤、挖土(稀土)卖土的粗放型资源开发模式逐步转变,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技术示范运用,新能源、稀土新材料、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在农牧业科技、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勘探与开发、生物工程与技术等方面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1.2%,呼包鄂地区辐射带动能力增强,东部盟市发展步伐加快。

改革开放是活力之源,是制胜法宝。我们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在简政放权、国企国资、电力体制、农村牧区、林区垦区、司法体制和党的建设等领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举措,在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同俄蒙合作机制、建立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完善对外开放布局,满洲里、二连浩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成效明显,跨境经济合作区、旅游合作区、综合保税区建设顺利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做好农牧业和牧区工作对内蒙古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我们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之以恒抓好粮食生产,积极打造现代畜牧业,大力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建设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全面提升农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推进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扎实开展农村牧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牧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分别达到21%、44%,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6%,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日益巩固。

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的谆谆教诲,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少到55.6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9%。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增收,2016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2975元、11609元,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主要社会保障标准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28.3%、29.3%,各族群众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内蒙古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做好民族工作关系全局、关系长远。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不断健全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始终如一呵护“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根本在于维护祖国统一。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完善配套法规,加强普及宣传,强化监督检查,在贯彻国家统一政令前提下依法行使自治权,确保中央政令畅通。认真履行守土固边重大责任,深入推进法治内蒙古、平安内蒙古建设,高度警惕一切影响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的苗头性问题,坚决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切实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我们高举民族大团结旗帜,继承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扎实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大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加强民族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动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

管党治党不仅关系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我们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切实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深入实施“北疆先锋”工程,持续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扎实推进思想筑边、组织固边、富民兴边、帮扶强边、共建稳边,党的旗帜在祖国北疆高高飘扬。驰而不息抓好作风建设,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加强和改进巡视巡察工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祛病疗伤、激浊扬清,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建设法治政府 激发发展活力(优化环境) ——访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布小林

党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作了全面部署。内蒙古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在建设法治政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优化了发展环境,激发了发展活力。记者专访了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布小林。

记者: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能力素质提出了全新要求,请您谈谈内蒙古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

布小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面对这场革命,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首先要解决好思想观念问题,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推动树立法治信仰。总书记强调,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执法都必须忠实于法律。我们国家的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依法行政本质上就是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我们讲政治,坚持党的领导、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要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能不能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能不能有效贯彻党和人民的意志、是不是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二是解决“我是谁”的问题,就是准确把握行政权的来源和政府的法律地位,认识到各级政府是同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所有职权都是通过权力机关的立法授予的,职权法定、法外无权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任何行政行为,不论出发点有多好,都不得偏离法治轨道,违背法律规定。三是推动树立法治思维。就是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最基本的就是合法性分析,把合法性当作思考和处理问题的前提,同时增强程序正当意识,养成按程序办事的习惯,把建立、完善和遵守行政程序,作为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任务。四是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落实政府及其部门主要负责人作为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记者:职能科学是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之一,内蒙古在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职能法治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布小林:对于转变政府职能,总书记多次强调,政府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该放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坚决克服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按照总书记要求和中央部署,自治区把“放管服”改革作为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关键举措,对各级政府及部门承担的行政审批事项认真研究、界定,凡是能够放给市场的,都放给市场,凡是下级行政机关管理更为便捷有效的,都要下放。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本级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近50%,盟市、旗县行政审批事项减少40%以上。全面实施清单管理制度,坚持边推进、边完善,制定和公布了“八张清单”,即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中介服务事项清单、中介服务收费目录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证明事项清单、随机抽查事项清单、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以清单管理推动减权、规范用权。

在减少和下放行政权力的同时,创新监管思路和方式,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旗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全部建立“一单、两库、一细则”工作机制,自治区本级部门随机抽查事项占市场监管执法事项的比例达到91%,占其他行政执法事项的比例达到76%。

还有就是推动各级政府改变以管制为主的传统行政观念,把服务主导的理念贯穿在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全区12个盟市、103个旗县市区全部建成政务服务中心,同时优化办事服务流程,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企业和群众办事时间普遍比以前压缩了40%以上。

在“放管服”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政府职能转变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跟进到哪一步,加强政府立法工作,通过及时立改废,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保障。这些年,在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内蒙古能够实现稳中向好、稳中有进,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持续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优化了发展环境。

记者:决策是行政权力运行的起点,内蒙古在推进依法决策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布小林: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自治区把规范决策作为规范行政权力的重点,进一步健全了依法决策机制:一是完善合法性审查机制,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制发的文件,都要进行合法性把关,对于重大决策事项,主办单位和相关单位都要把好法律关,政府法制工作机构要进行专门的法律审查,未经审查或者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二是建立了法律顾问制度,发挥法律顾问在依法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完善决策程序。重大决策必须经过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程序。

记者: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请您谈谈在这方面的措施。

布小林: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自治区本着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积极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把中央要求开展的综合执法改革的领域纳入改革试点,调整优化部门职能职责,整合执法队伍,变分散执法为集中高效执法。通过改革,试点地区行政执法机构减少了65%左右,较好解决了交叉执法、重复执法等问题,行政执法效能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推动执法重心和执法力量下移,结合“放管服”改革,科学配置人员和编制,将基层能够承接的执法事项逐步下放,解决基层执法力量薄弱问题。实行了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未经执法资格考试合格,不得授予执法资格,不得从事执法活动。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管管理,细化量化行政处罚等执法自由裁量标准,防止因为行政自由裁量权弹性过大,导致执法不公。

记者:法治政府是责任政府,内蒙古在强化政府责任方面是怎么做的?

布小林:一是推动树立“职责本位”观念,让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干部认识到,责任是政府权力的核心,是政府的本质属性,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既是行使权力的过程,也是履行职能、承担责任的过程。二是按照“权责一致”要求,完善责任制度体系,强化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改进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建立常态化监督制度和责任追究机制,坚决杜绝有权无责和权责不相适应的现象。将政务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完善政务诚信约束和失信惩戒机制,对危害群众利益、损害市场公平交易等政务失信行为,进行重点治理;对于因失信引发的意见、诉求和上访事项,全面清理、限期解决,要求各级政府言出必行、有诺必践,新官也必须理旧账。三是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增强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推进行政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以公开促公正、促廉洁;完善了新闻发布制度、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等制度,及时做好政策解读,主动回应社会关切,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政府、支持政府、监督政府。

来源:《 人民日报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